专业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专业概况

材料物理(车载芯片)专业介绍--湖北省一流专业

撰稿人: 发布日期:2025-06-23 点击量:

 

 

面向汽车,聚焦芯片,理技夯实,AI赋能

——培养新能源汽车创芯人才


一、专业篇

1. 专业简介

材料物理专业创办于2012年,2022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是国内首个聚焦于车规级芯片办学的特色专业。历经十余年发展,专业现有在校生500余名,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培养模式稳步改进,师资队伍持续优化,已成为我校最具活力的专业之一。秉持“面向产业,聚焦芯片,理技夯实,AI赋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汽车产业科技前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发展规划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功率芯片和智能驾驶芯片的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车载芯片材料研发、设计和生产等环节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旺盛。结合湖北省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布局,材料物理专业于当前的办学方向聚焦于“车载芯片”,精准对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车载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材料以及微电子等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2. 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共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外籍专家2人。专任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多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学者等人才称号。教师专业背景多元,涵盖半导体、物理化学和材料大数据等学科,且多毕业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教师队伍中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为专业发展注入国际化视野。

3. 办学优势

材料物理专业科研教学成果斐然,拥有覆盖“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科研平台,包括省部级“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市厅级“量子信息与精密光学十堰市重点实验室”和“武当实验室”等。在量子芯片、发光材料、柔性传感器和新能源器件等前沿领域,专业团队持续开展高水平研究。近5年来,专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项目近30项,发表SCI科研论文200余篇。部分成果发表于Natur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和Physical Reviews B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相关成果多次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彰显了专业在科研领域的卓越实力。

4. 就业方向

材料物理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一直稳居全校前列。专业实施“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并成功考研到中南大学、郑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深造。毕业生多就职于赛里斯汽车、零跑汽车和福田汽车等知名车企,万润新能源、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等新能源企业以及安扬激光、景旺电子和华星电子等知名科技公司。毕业生综合能力得到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就业率及薪酬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5. 培养特色

(1)宽口径,重基础,就业广泛:本专业以物理学和半导体为基础,综合材化学、微电子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形成宽口径的交叉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在相关领域材料及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分析和测试、模拟和仿真等环节受到良好的训练,可在汽车先进材料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性能测试和科学研究以及生产、经营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2)强实践,精芯片,术有专攻:本专业聚焦车载芯片材料和器件,学生能在相关领域得到系统的实践、创新及科研能力训练,能在电子、材料、物理、信息科学等专业方向,从事车规级芯片材料及器件等方向的产品设计、性能测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6.专业代码、学制与学位

专业代码:080402

基本学制: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3-6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7.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车用光电技术、材料物理学、半导体制备科学与技术、半导体材料分析与测试、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半导体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车载芯片技术和应用、半导体器件封装与测试实训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类课程设计等。

二、师资篇

1.师资简介:

本专业现有教授3 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博士人数占专任教师100%;另有外聘教授3名。

(1)教授:熊永臣、马亚楠、杨俊涛等。

(2)副教授及博士:周望怀、荆涛、南楠、李伟、彭坦、廖龙洲、王少红、赖魏、杨桐、沈定一、张宇、Waqas、徐妙等。

(3)外聘教授:Amel Laref(楚天学者)、陈俊(省突出贡献专家)、王绍明。

2.骨干教师简介:

 

(专业负责人)

熊永臣:男,1983年出生,重庆酉阳人,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访问学者;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汽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湖北省信息学会理事,十堰市工业经济咨询委员会专家,“量子信息与精密光学十堰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微纳结构与量子器件学科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种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PRL、PRB、PCCP等顶尖期刊评审专家。主要从事面向车载芯片的关键元器件、智能分子器件、低维量子器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先后获“十堰市青年岗位能手”、“十堰市青年科技奖”、“校优秀教师标兵”、“校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平台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 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 Rev. B,Supercond. Sci. Technol.,J. Chem. Phys.,Phys. Chem. Chem. Phy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指导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3项,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4篇,指导本科生获省优秀毕业论文3项。主讲《固体物理》《普通物理学》《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

杨俊涛:男,1981年出生,湖北襄阳人,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微电子系主任,校“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创新团队”带头人。从事车载芯片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新工科项目一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参与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在Adv. Theory. Simul., J. Phys.Condens.Mat, 和J. Magn. Magn.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30余篇。承担校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10篇。主讲本科生课程《材料物理专业导论》《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以及研究生《光电材料模拟与仿真》和《光电器件前沿》等课程。

 

(专业执行负责人)

周望怀:男,1984年出生,湖北宜昌人,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微电子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光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极化激元化学,非绝热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在Phys. Rev. B,J. Phys. Chem. Lett.,Sci. Rep., J. Nucl.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讲《材料物理学》《计算材料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

荆涛:男,1981出生,湖北荆门人,山东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本征缺陷和掺杂对半导体材料性能调控以及二维纳米材料电催化和离子电池性能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共发表SCI论文30篇(中科院一区10篇,二区1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3篇(中科院一区1篇,二区9篇),总引用超过900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科技拔尖人才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多1项;荣获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人才。主讲《固体物理》《电工学》和《大学物理》等课程。

南楠:1988年出生,湖北十堰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员、量子信息与精密光学十堰市重点实验室成员、校先进功能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器件、分子与纳米电子器件、磁电功能材料以及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性能关联。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课题。主讲《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车载芯片技术与应用》《大学物理》和《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

李伟:男,1978年出生,湖北丹江口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分子电子学等方向的研究。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在Appl. Phys. Lett.,Phys. Chem. Chem. Phy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大学物理》教材1部,主讲《材料科学基础》和《光电器件封装与测试》等课程。

彭坦:男,1990年生,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博士,讲师,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目前主要从事拓扑物态理论研究,重点关注非周期系统中拓扑绝缘体、高阶拓扑绝缘体及拓扑超导相关的拓扑相变,对拓扑物态的刻画、调控及其相关的输运性质研究方面做出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Phys. Rev. B、Supercond. Sci. Technol. 等期刊上发表拓扑量子物态研究方向学术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一)或通讯作者 Phys. Rev. B 7篇。

廖龙洲:男,1991年出生,湖北十堰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粲偶素物理及人工智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相关应用。国内外杂志发表SCI论文超过30篇。主讲《材料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大学物理》和《微积分》等课程。

王少红:女,1990年生,河北邢台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研究所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杂电子结构解析和有机催化反应机理的计算研究工作。主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在J. Am. Chem. Soc.和 ACS Catal.等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主讲《大学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

赖魏:男,1990年出生,江西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和光华博士后,讲师,硕士生导师,微电子系实验室主任。从事电化学储能和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发表SCI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一作和共同一作论文10余篇,包括JACS、ACIE、ACS Nano、JMCC、CEJ、ACS Sensors等,发明专利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研成果荣获宁波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讲《材料分析与测试》和《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等课程。

杨桐:武汉大学博士,1993年出生,重庆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能源及催化模拟计算工作,具体涉及新型电池、电分析及柔性可穿戴传感器件等方向。近年来,围绕先进中空异质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在电化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以通讯和第(共)一作者身份在Adv. Func.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Biosens. Bioelectron.、Food Chem.、Talant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主讲《大学化学》和《电池原理与制造技术》等课程。

沈定一:女,1996出生,湖北十堰人,湖南大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及其异质结的合成、生长机理的研究,包括低维材料的光电及磁性器件的性能分析。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主讲《材料分析与测试》和《车用光电技术》等课程。

张宇:男,1992出生,湖北荆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以及钙钛矿材料的合成、机理与器件的性能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发表SCI科研论文多篇,其中一作和共同一作论文9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讲《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物理性能》等课程。

徐妙:女,1990年出生,湖北十堰人,湖北大学硕士,主要从事能源催化及锌空电池研究。近年来主持2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参与湖北省教科研项目5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10余项。以通讯作者及主要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主讲《物理化学实验》《电池工艺实训》和《材料与器件课程设计》等课程。

三、学生篇

1. 近三年学生就业部分)

毕业年份

学生姓名

就业去向

企事业性质

2024年

祝经亚

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

韦瑞贤

广州鸿溪见杉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企业

吴剑峰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锂电行业

项定佳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光伏行业

刘俊逸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

陈俊中

宜宾市共青团办公室

西部计划

刘雨

泰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制造

李光琦

武汉瑞芯精密

光通信设备商

张书圣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

汽车制造

芦伟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锂电产业

2023年

廖子辉

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制造

宋昊卓

武汉长海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

曾梓洋

武汉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

张健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

邹雨寒

湖北华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制造

张海洲

国家管网集团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市政供应

朱赐程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

锂电制造

陈文达

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行业

徐润

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

张君怡

湖北宏迈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材料制造

2022年

赵志鑫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高新制造

李澎霖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

陈冲

湖北博曼汽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左晓涛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精密制造

夏天利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

贾刚

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

项羽峰

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

光伏行业

漆逸凡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制造

刘江洋

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制造

王琴

武汉博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2. 近三年学生考研去向(部分)

毕业年份

学生姓名

考研去向

2024年

马良科

石河子大学

姚鑫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乐业恒

江西理工大学

吴一彬

重庆理工大学

黄国强

北方民族大学

胡雅洁

成都理工大学

王义

安徽大学

肖雨豪

武汉科技大学

高博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罗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23年

张紫微

湖北大学

王世元

武汉科技大学

严与雄

四川大学

徐旺

成都理工大学

蒋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梁实

西南石油大学

张超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丁超群

江西理工大学

许黎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黎魏鑫

安徽大学

2022年

张亦杰

南京邮电大学

刘思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来德刚

湖北大学

周玉杨

四川大学

刘星宇

武汉科技大学

朱焕成

浙江工业大学

刘志卿

湖北工业大学

杨尚华

江西理工大学

王明

上海理工大学

林津宇

天津理工大学

四、释疑篇

1.家长关注问题的答复

(1)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方向包含哪些?

答:毕业生可到主要去汽车公司、半导体芯片、光电和新能源材料等行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2)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继续深造的途径有哪些?

答:本校有相关学科的硕士点,即材料物理与化学、光学工程等。也可以通过考研到“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同时也能到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的薪酬如何?答:材料物理专业主要是面向车载芯片、光电信息和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最近三年(2021-2024)毕业生薪酬在第三方评估报告中,位居所有理工科专业的第二位,达到8862元/月。

(4)材料物理专业师资怎样?在校期间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多吗?

答:材料物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多为毕业于全国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博士,包括罗时军、熊永臣、马亚楠等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学院严格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材料物理专业所有老师均会给本专业学生授课,承担本科生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定期为本科生开展前沿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本专业会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2.选择材料物理专业的四大理由:

(1)强大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人,博士28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学者各1人。教师多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约1/3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2)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材料、汽车电子相关的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本专业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已与晶科能源、中汉动力新能源等著名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供学生选择的就业余地较大。

(3)较高的深造率:近3年来,本专业有约20%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部分进入中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苏州大学和青岛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4)出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先后众多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其参与本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大创成果,相关工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同,及省、校荣誉。

五、联系我们

1.招生联络员:

周老师:15897874135 沈老师:18772824225

2.专业咨询QQ群:

汽院材料物理专业咨询(437118780)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一教学楼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07     Email:huatlxy@163.com

网站管理员电话:0719-8512707    Eamil:20060025@huat.edu.cn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