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专业概况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介绍

撰稿人: 发布日期:2025-06-23 点击量:

谁掌握新能源,谁就掌握未来!

一、专业篇

1.专业简介

面向国家汽车强国战略、湖北省“51020”产业布局、“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以及“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新能源学院围绕汽车新材料与新能源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学院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动态调整,确保专业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合作。形成了多方协同的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通与成果共用新机制。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主要聚焦于新能源领域中材料科学与器件工程的交叉学科,构建"材料科学×能源工程×制造技术"三维交叉学科体系,主修电池原理及制造技术、电池工艺实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太阳能光伏技术、储能材料与制备技术、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纳米材料及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类课程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

目前该方向的在校学生人数已达280余人,已有一支23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学者各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科技领军人才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5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0.1%,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100%,7名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另有企业教师4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学团队。

3.办学成果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拥有覆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产业学院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科研平台。

光电子能源湖北省优秀教研室教师多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部分见刊于Nature, Nat. Commun., Nano Energy, ACS Nano等世界顶级期刊,成果先后获ESI高被引论文,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本专业已与远景动力、万润新能源、亿纬动力等新能源著名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在人才培养方面,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方向学生科教融合成果突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比例达到45%,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部分成果见刊于世界高水平科研期刊,先后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00余项。2020年专业办学首届招生26人,近50%毕业生成功考取澳门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流高校,打破学校历史考研记录,就业率超过96%,人才培养成果被湖北日报、秦楚网等媒体正面报道。

二、师资篇

骨干教师:

李建:男,1980年出生,湖北鄂州人,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校优秀教师标兵。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教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EI论文24篇,获批发明专利6项,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04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教研项目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教育部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等各类教研教改项目10多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汽车材料》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作为学业导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指导学生在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篇。

罗时军:男,1963年出生,湖北仙桃人,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台湾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省光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磁性材料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在Carbon, Phys. Rev. B, J. Chem. Phys., J. Phys.Chem.系列,J. Magn. Magn. Mat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等荣誉。主讲《固体物理》、《普通物理学》等课程,参与编撰《普通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等教材多部。

(专业负责人)

张传坤:男,1982年出生,湖北孝感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汽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锂离子、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及电磁吸波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身份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 Alloy. Compond., Appl. Sci.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讲《半导体器件物理》、《电子材料》、《普通物理》等课程。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大学物理》、《材料物理专业实验》等教材2部。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多篇。

童锐:男,1990年出生,湖北十堰人,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能源系主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执行人,长期致力于绿色能源催化、锌空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研究。2023年获十堰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同年获国际学术组织ScienceFather颁发的“Best Researcher Award”,受邀担任高水平学术期刊Fu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审稿人。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等A类竞赛获得省级以上荣誉9项。承担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与器件课程设计》、《电池原理及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曹名磊:男,1987年出生,湖北监利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校级重点学科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相关电化学储能机理的研究,在新型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表征、性能测试和器件设计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先后主持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科技成果登记3项。自2019年至今连续五年作为学校“博士服务团”骨干成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2021年获评湖北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表现突出个人,2022年获评十堰市“科技领军人才扶持计划”青年领军人才,202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4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李星星:女,1986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ChemElectroChem、科学通报、人工晶体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曾获得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持了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1项开放基金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和1项校企合作项目,为以后专业方向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蔡东明:男,1993年8月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学校博士科研启动金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指导研究生2名,本科生8名。带领本科生参加湖北省第十六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人次。指导本科生获批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筹建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迄今以第一作者或主要参与作者在主要国际刊物如Small, ACS Appl. Energy Mater., Batteries & Supercaps,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Adv. Funct. M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尚浩:男,1987年出生,武汉大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水电解制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回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国内专利4项,国际专利1项,参与在30万元以上研项目3项,结题1项。主教课程为《大学物理》。

刘孟平:女,1993年10月生,博士,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清洁能源转化和环境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迄今以第一作者或主要参与作者在主要国际刊物如Small, J. Mater. Chem. A,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Green Chem.,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期刊发表论文七篇。

杨桐:中共党员,博士,202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研究兴趣集中在新型功能纳米材料设计、新能源催化和计算模拟等方向,近五年在电化学领域(包括电化学传感器、能源储存和电催化),以通讯和第(共)一作者身份在Adv. Func.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Biosens. Bioelectron.、Food Chem.、Appl. Surf. Sci.、Electrochim. Acta、J. Electro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

(专业执行负责人)

张文娜:讲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化学领域——新能源材料合成、锂/钠电池、电解液工程、电化学分析和理论计算模拟(MS,VASP,Gaussian等)、高分子导电聚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Food Chem.,Appl. Surf. Sci.,WIREs. Comput. Mol. Sci.,Electrochimica Acta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2项。主讲《锂离子电池》等课程。

高林:男,副教授,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锂/钠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在Rare Metals, Nanoscale, J. Mater. Chem. A,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等国际学术权威刊物上发表一作及通讯SCI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被引用次数14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共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五项。

三、学生篇

(优秀毕业生代表)

  1.高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1班学习委员,材料物理Z204班班级导生,主持省级大创项目一项,作为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湖北省赛银奖,参加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银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二区期刊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除此之外,也获得人民奖学金、优秀班干部等多项校级荣誉,2024年顺利考取澳门大学研究生。

  2.辜紫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级学生,曾担任新能源221班导生,在校期间参加“镜头中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获全国优秀摄影团队,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湖北省铜奖。除此之外,也获得过人民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东风零部件·孟少农奖学金、志愿服务组织喻友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社团工作者、优秀运动员、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2024年考取苏州大学研究生。

  3.田欢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级学生,先后担任图书馆读者协会团支书,新能源211班班级导生,参加“镜头中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获全国优秀摄影团队并获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优秀稿件,带队参加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湖北省铜奖。除此之外,也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优秀组织者,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称号。2024年成功考取南昌大学研究生。

  4.孟骏: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级学生,先后担任新能源201班长、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和竞赛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探究,在童锐老师、徐妙老师的指导下获湖北省互联网+银奖。在全国证券模拟投资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除此之外,获得人民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运动员等多项荣誉。大三学年,经过党组织考察审核,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24年成功考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

  5.吴嘉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25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借卓越表现揽获"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在学术创新舞台上大放异彩,202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国家级三等奖,2022-2024,在“互联网+"、"创客中国"、"挑战杯"等众多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省级以上奖励5+项,2023年获评“百生讲坛”省级铜牌主讲人,以扎实本领铸就学业辉煌,累计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奖励25+项;学业方面,荣获人民奖学金3次及东风孟少农奖学金在内的社会奖学金2次。以全面发展的姿态,成为当之无愧的优秀学子典范。即将就职于丹江口市浪河镇人民政府。

、活动篇

 

1.“从学校到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与东风公司、晶科能源、亿纬动力、中汉动力新能源等著名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2. “以研究型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教师马亚楠等指导学生实验)

3.与国内外多所高校企业开展合作技术攻关

 


  4.部分学生成果:

(学生课余科研成果发表在世界著名科研期刊)

、释疑篇

1. 家长关注问题的答复

(1)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及方向包含哪些?

答: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毕业生可到材料相关的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2)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继续深造的途径有哪些?

答:本校有相关学科的硕士点,即材料物理与化学、光学工程等。也可以通过考研到985、211高校继续深造,同时也能到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本专业研究的领域有哪些?

答:本专业目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有:能量的转换过程、能量的捕获与存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传感器等。

2. 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三大理由:

(1)强大的师资队伍:已有一支23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学者各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5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8.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100%,7名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另有企业教师5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学团队。

(2)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材料、汽车、航天航空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相关的研发、测试、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本专业已与东风公司、晶科能源、万润新能源、中汉动力新能源等著名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供学生选择的就业余地较大。

(3)出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科教融合成果突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比例达到45%,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部分成果见刊于世界著名SCI期刊,先后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00余项。人才培养成果被湖北日报、秦楚网等媒体正面报道。

六、联系我们

1.招生联络员:

张老师:15797865359 张老师:18772991134

2.专业咨询QQ群:

湖北汽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咨询(742889598)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一教学楼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07     Email:huatlxy@163.com

网站管理员电话:0719-8512707    Eamil:20060025@huat.edu.cn

访问量: